离散的华语酷儿在行动,为了巴勒斯坦和更多(下)

离散的华语酷儿在行动,为了巴勒斯坦和更多(下)

行动可以有不同的门槛和形式,每次试探和利用尚存的空间都是有意义的。
作者:假寐猫猫头
编辑:Alexwood


全文6356字,大约需要27分时间阅读

邮箱来信的图片托管方案正处于测试期,根据最新反馈,部分邮箱图片无法读取时,可尝试选择另一例网络信号,退出邮件后再次进入。图片在每次打开邮件时会被重新读取。

💡
编者注:
点击这里阅读文章上篇。文末有捐款信息。如有余力,欢迎你力所能及地帮助 ta们。希望这篇文章能进一步启迪我们为何关注、如何帮助被这场灾难波及的所有人。

社群:行动从其中来,往更广阔处去

如果没有社群,则行动不可能。

在参与支持巴勒斯坦的行动前,本文的受访者们都曾被社群滋养过。因为所学专业与历史和政治联系紧密,小豆身边一直有积极参与去殖民行动的朋友,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聊社会议题,分享行动经验;靠靠读理工科,虽然同学老师对政治相对不敏感,但ta会花时间和性别多元社群的朋友讨论世界上在发生什么,或互相印证和承接身为亚裔酷儿所遭遇的歧视;仙人掌鱿鱼丝在此前都有带领和协作性/别活动的经验,也因此一直都处在关注社会正义和支持行动主义的朋友圈中。

此前积累的社群经验在支持巴勒斯坦的行动中也派上了用场。仙人掌发现在保护隐私和安全方面华语社群相对更加在行,大家对任何可能被识别的个人特征(如发色、纹身、名字、常用昵称等)都很敏感,会主动地遮罩、打码或省去。biubiu也说自己“比较胆小”,不会在行动中留痕。比如不在海报上写自己的名字,即使ta在现场承担了发言和倡导的劳动。仙人掌曾略带吐槽地说:“有些白人,明明都在加密软件沟通了,却用的是自己的全名、真名。”这样的小心翼翼既是被多次证明有效的成功经验,但也多少带点心酸:明明在做正确的事,却很难光明正大。

即使行动存在很多风险(如收到学校的警告邮件;被向公司投诉反犹;被犹太复国主义者人肉和网暴;甚至被逮捕、起诉或遣返),这对早就擅长“带着镣铐跳舞”的华语酷儿社群也并非绝境,因为行动可以有不同的门槛和形式。鱿鱼丝相信去试探和利用每一寸尚存的空间都有其意义:比如,最开始大家都对相关议题感到困惑,不知该采取什么立场,一场茶话会就是思考的开始;如果主流报道和行动不够重视性/别视角,那么可以主动地翻译、传播巴勒斯坦女性和性/别多元人群的故事;又或者,在沉重讨论和危险系数较高的行动让人感到消耗时,可以组织手工活动,在学习新技能的同时去彼此接住。

与此同时,新的行动体验因拥有沉浸式的氛围而更为具身。

这篇文章仅订阅者/会员可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