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10年:2014 vs 2024」——学性别研究的人们
受访者:(2024年学友)Andria、Eva、山芋 + (2009&2011年学友)Alex、海豹
撰文、编辑:小一/笑哲
全文约9000字,需30分钟。
前言
华语社群内,从「社会性别」概念借由1990年代的东西方交流跨入国境,到2014年数个「性别海外学友微信群」的建立,再到2024年,自媒体成为了解“性别研究”的便捷渠道,华语社群的性别探索之路不免蜿蜒,却也有丰富与多元的变化。
本期文章内,「翻山」寻找到2位在2014年前求学的“姐辈”学友,与3位在2024年入学的“后生新人”。但无论伙伴们与性别学术的交往年限是远是近,每个人在入学契机、社会经验与生活重心方面的差异,使得性别研究在不同人生中所留的印记也各不相同。
本期「10年」的对话问题包括:
- 你是在何时何地学习的「性别研究」?
- 一句话描述你印象/记忆里的「性别研究」
✨动机与社会
- 促使你选择学习「性别研究」的动机是什么呢?
- 在你就学期间,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程度如何?是否影响到你的学习体验?
✨内容与体验
- 你的性别学位有哪些核心议题?10分满分,就你的学习体验而言,你会打几分?为什么?
- 除课程本身以外,你所在的学校、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如何影响你在性别学科的探索?
✨学术与现实
- 学习「性别研究」如何帮助你(或无助于你)直面社会问题?
- 「性别研究」的学习如何帮助你(或无助于你)在资本经济社会里生存?
✨学业与成长
- 「性别研究」对你个人的问题(自处、家庭、友谊、伴侣等等),有任何缓解或助力吗?
- 学习「性别研究」对你个人的成长和价值观有哪些影响?
- 你会推荐其她人学习「性别研究」吗?
翻山:你是在何时何地学习的「性别研究」?
Andria:24年英国伦敦,SOAS。
山芋:2023年入学,坐标荷兰。
Eva:2024年10月入学,欧盟伊拉斯谟计划(GEMMA),第一年波兰第二年西班牙。
Alex:大约2004年在新西兰读媒体研究本科大二时最初接触到女权主义分析,2009年读硕士的时候选择专注女权主义方向。
海豹::2011年左右入学美国匹斯堡大学,起初学习经济学专业,后转入哲学专业,并在被伦理学和性别议题吸引全部目光之时,走入了性别研究的大门,后毕业于哲学和性别研究双专业。
翻山:一句话描述你印象/记忆里的「性别研究」
山芋 (2024):一个非常交叉的、找不到边界的女权学地。
Alex (2009):一直在文科学院某老师办公室门口贴着:Smash patriarchy(粉碎父权制)。
Andria (2024):批判性思维很重要,批判使我自由。
动机与社会
翻山:促使你选择学习「性别研究」的动机是什么呢?
~2014年
Alex (2009):因为有点久远了,很多事情不太记得。但清楚记得在当时学到家暴和相关数据的时候,一股热血冲上脑门的感觉,用革命语言说就是斗争热情被点燃了,这是我学别的什么从未有过的体验。我知道我(当时正在峰值)的社会正义感和女性身份让我无法忽视这个方向的探索。
~2024年
Andria(2024):最开始是作为LGBTQ+群体的个体,因为在乎内心朴素的公平与正义,关注了女性主义,开启了认知觉醒之路。后来在阅读上野以及中国女权论文时,强烈的“主人翁”意识让我觉得我需要寻找一种能帮助自己改善家园环境的力量。这种力量关乎个体感受的表述、对问题的准确描述、对行动方案的思考,恰好是读「性别研究」能赋予我的。
山芋(2024):在真正进入「性别研究」的学习项目前,我就积极探索了学术或非学术的女权行动参与方式。这些经历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,所以面对选择项目时「性别研究」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。在申请阶段,我对于性别/女权/酷儿学术还是存在很多好奇和困惑,也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题目,所以是带着一些学术热情进入的(尽管现在对于学术已经大祛魅)。另一个人原因是,比起学习什么内容,我其实更在乎怎样的学习环境/氛围、和谁一起学习,比较下来觉得「性别研究」会是我呆着最自在舒服的地方。